首页 > 抗日战争 > 经历回忆 >

三卡沧桑的见证者——刘俊卿

分享 136293

分享

  刘俊卿,1882年1月1日生于山东省招远县界河乡马莲沟村一个贫困的农户人家。幼年读了三年私塾后,开始下田种地。由于灾荒饥饿,为了活命,17岁时跟着一个本家叔叔开始“闯江湖、跑崴子”。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伐木修筑铁路卖苦力,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农家吃劳金,在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客轮的餐厅里做服务员,前后在俄国闯荡生活近20年,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俄语,为后来和俄国人通商做生意当翻译(也称谓通司)创造了条件。

  民国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联邦政权,黑龙江边境地区“开交通”,江两岸人民友好相处,自由贸易,互通有无做买卖,船在江上航行任意在两岸村镇停泊。1918年,刘俊卿从海兰泡返回黑河,遇见山东老乡刘穗臣和王子才,三人商议合伙做买卖,两个老乡入资金股,而他无钱只好入人股,为买卖担当通司,做翻译。经人指点,他们乘船上行来到三卡村(现呼玛县三卡乡,当时归黑河管辖),在前街临江开办了福丰厚商店,主要与俄国人做生意,用白酒、布匹和日用品换取他们的皮张、山货和卢布,也带着货物去老卡对岸彼得洛巴布罗夫卡和三间房对岸布谢进行交易,商店曾兴隆一时。193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生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1942年闭店停业。

  1945年8月8日拂晓,苏联红军从江上乘舰艇登岸向三卡村南的日本特殊队和伪警察队发起进攻,战斗进行一个多小时,苏军以胜利而告终,三卡光复了。苏军在三卡驻守到11月份,黑龙江封冻后才撤回苏联,这期间刘通司一直为村里担任翻译,为村里和苏军双方传递消息和通报各项情况,确保三卡在苏军由日寇手中解放出来之后一段时期的安宁秩序。苏军撤走后,张伯钧匪帮曾一度盘踞三卡,欺压百姓,抢掠民财,为非作歹,民不聊生,群众深受其害,恨之入骨。1946年1月初共产党领导下的黑河人民自治军派人到三卡招兵扩军,刘俊卿积极响应,送长子刘奎元(1924年——1946年)参军,为王肃司令员作文书。6月17日,儿子在反击土匪进攻黑河的保卫战中为黑河地区的解放事业光荣牺牲。他的名字刻在王肃公园烈士墓上。

  1946年夏季三卡村张坤山、张书业两个年轻人到村南黑龙江主航道我方一侧的南大通江岛上砍柴作业,被苏边防军抓走,当时三卡还处于无政府状态,刘俊卿挺身而出,凭借他的俄语会话能力,亲自登岛和苏边防军交涉,阐明该岛隶属中国,我居民世代登岛生产作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该岛属我中国之领土,苏方无权干涉。开始苏方态度强硬,不肯放人,后经多次登岛交涉,张坤山、张书业两人在苏扣留长达一个月之久才被放回。

  1963年,他曾被请到县里,为中苏两国边界谈判提供有关情况,做笔录、录谈话、拍照片,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证实三卡村上、下江岛历来属中国管辖,是世代三卡村民生产作业之地,以雄辩的事实给予我对苏边界谈判有力的证据。

  刘俊卿在村里人缘好,威望高,为人正直大度,忠厚诚实,对贫苦乡亲常常解囊相助,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博得乡亲们的赞誉。1980年2月2日,刘俊卿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8岁。按照他生前遗愿,安葬在黑水之畔、兴安之巅的三卡南山上,静静地守望着这块曾热爱、生活过的土地。

AD位1

相关推荐

司马懿出生的故事

民间故事

考古新文献材料带动秦汉文学研究

考古随笔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考古现场

《狂鼓史渔阳三弄》故事的原型

民间故事

巾舞―“梦回大唐”系列

考古百科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我在黄县的抗战岁月 口述/孙执中

下一篇:抗战期间她奋力掩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