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这种“中式日语”多出现在抗战片中,很多人以为是假的,实际上是你不知道

分享 132128

分享

         在我国早期的抗战影视作品中,扮演日本人说的都是中文,但仔细一听,又和中文不太一样,比如:“八嘎,大大的,死啦死啦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些怪异的“中式日语”究竟存在吗?会不会是电影编导们的艺术创造呢?

         据考证,这些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真实存在的,当年日军侵占东北后,有大批日本移民进入,在双方都不谙对方语言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一种日语与汉语混杂的“协和语”。

         这种语言是将汉字按照日本语的意义来解释,但不随日本语读音,而是随汉语读音,并且多以“的”字来作为后缀,比如“什么的干活”、“心的坏啦坏啦的没有?”、“顶好,顶好,大大的辛苦!”

         在电影《地道战》中,老一辈艺术家王孝忠(山田小队长的扮演者)还有伪军司令的扮演者刘江,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东北人,熟悉协和语,为追求影片的真实和严谨,所以王老他们使用了这种语言,并进行了一部分艺术创造。

         比如广大国人都熟知的“太君”一词,实际上并非协和语,根据日军的战场记录与在华日本人回忆录记载,中国人对日军称呼多用“大人”二字,而“大人”的发音是“Taijin”,发音与中文的太君非常像,因此被人取以谐音。

         但是,这种语言只在东北使用过,很少传到中国其它地方(在其它地方的抗战片中使用简直是个笑话),而且随着伪满洲国的灭亡,日本移民的遣返,曾在东北地区使用了十几年的杂交语言--协和语最终消失了。

AD位1

相关推荐

司马懿出生的故事

民间故事

考古新文献材料带动秦汉文学研究

考古随笔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考古现场

《狂鼓史渔阳三弄》故事的原型

民间故事

巾舞―“梦回大唐”系列

考古百科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建军90周年、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主题展推介名单公布

下一篇:抗战密档:代号“麋鼠”,抗战中最沉寂无声的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