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抗日战争 > 黄埔军校 >

抗战中的黄埔军校第四分校

分享 114081

分享

  黄埔军校于1924年建立后,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本校师生人数日益增多,学校校舍操场均感不足,于是在外逐步建立分校、营房和训练场地。1927年,黄埔第七期入伍生于广州燕塘开始训练。陈济棠至粤后,为了加强军事统治力量,将其属下的军官教导队和军士教导队扩编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陈济棠自兼校长,以沙河燕塘旧营房为校址,故又称燕塘军校。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陈济棠被蒋介石逼迫下野,蒋介石派陈诚接收燕塘军校后,明令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蒋介石兼任校长,陈诚兼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校部迁往白云山,学生总队迁往龙眼洞上、下元岗,军官总队迁往肇庆。1938年1月,广州分校奉命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迁址德庆),由韩汉英任主任。10月,日军南侵,广州失陷,第四分校奉命迁移校址,全校官兵及家属7000多人至广西宜山县城。

  1939年底,昆仑关战役爆发,第四分校全体师生奉命组成第120军,下辖两个师,参加桂南会战,其中61名官兵英勇牺牲,灵枢运回学校,安葬在该市城南附近廖歌山村头基道内,并于1940年3月29日立碑纪念。作战任务完成后,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师生奉命返校,于1941年2月初,由宜山县迁校到贵州独山。

  到贵州独山后,军校师生克服种种困难,立即动手兴建学校,并坚持学习和训练。据回忆,学员们一般早上4时半起床,几分钟搞好内务清洁,便到操场集中早操。白天,除了三餐和午睡,其他时间全在上课;晚上是自习,每周两晚进行“夜间教育”,讲授如何开展夜间作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漆漆夜晚中,他们要学习如何辨别方向、联络、通讯、放哨、警戒、如何趁夜突击警戒线,以及潜入敌方阵营等,每逢周二、五,晚饭之后的6时至9时,学生们被命令离开营房到荒野郊外,接受陌生环境的训练。

  鉴于海外侨胞希望回国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第四分校筹设华侨入伍生总队,从港澳、东南亚、欧美各地招收学生,接受入伍教育。1942年华侨总队学生学成毕业,部分同学到陆军各野战部队,另有200位左右的同学被选到贵州息烽所设的训练班,接受特种训练,期满后大都潜入南洋侨居地,进行抗日敌后工作。

  1944年8月,桂柳线战事吃紧,第四分校奉命组织贵州、广西边区防守司令部,其人事均由第四分校优秀官员充任,并沿贵州、广西边区各要隘地区构筑防御工事。11月18日拂晓,军校先头部队在车河地区与日军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第四分校学生军顽强阻击,打退了日军几次进攻,后奉命向贵阳方向撤退,在贵阳附近选定湄潭县为校址。

  抗战胜利后,第四分校在1945年10月裁撤,凡未完成课程的各大队,分别将炮、工、通信科转送各专科学校继续未竟课程。从1936年到1945年,第四分校共毕业学员25212人。

AD位1

相关推荐

司马懿出生的故事

民间故事

考古新文献材料带动秦汉文学研究

考古随笔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考古现场

《狂鼓史渔阳三弄》故事的原型

民间故事

巾舞―“梦回大唐”系列

考古百科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黄埔军校出身的著名将领有哪些 黄埔军校出了5个元帅都是谁?

下一篇:成都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