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研究 >

中国与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袁广阔 王涛分享 111206

袁广阔 王涛 分享

  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美洲文明,尤其是中美洲文明曾是一支独具特色、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系,属于原生性文明。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洲文明和古代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美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出现于中国的文献中是明清以后的事情。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古代美洲和古代中国之间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美洲土著印第安部落是远古时由亚洲或中国迁去的中国人;中国殷商时代先民东渡美洲,甚至建立中南美洲最早的奥尔梅克文化;五世纪时,中国僧人慧深或法显发现美洲等。基于后两种说法,有人认为中国人发现美洲比欧洲人哥仑布还早一千年乃至二千五百年。
 
  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说法,早在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经(J·De Guignes)就在《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亚洲极东部的几个民族的研究》中有所论及,他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这是探讨古代中国与美洲文化联系的缘起之作,在19世纪曾引起西方汉学家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章太炎也提出法显发现西半球的新说,将中国到达美洲的时间从五世纪末提到五世纪初;1913年,兴公在《地学杂志》第七期刊载《寻获美洲者非哥仑布说》一文指出,中国人最早寻获美洲大陆,美洲大陆的文明当以中国为鼻祖。另外,郭沫若、董作宾、邓拓、贾兰坡、凌纯声、徐松石等也经常提起古代中美洲与亚洲的渊源关系,包括大陆桥移民、殷人东渡、徐福跨洋、慧深赴扶桑国、东南亚与美洲习俗等等,但罗荣渠指出扶桑并非美洲的墨西哥,更有可能是距离中国不太远的某个地区。
 
  在美洲与古代中国关系的诸多问题中,学者最热衷于殷人东渡。早在1846年,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在翻译《书经》时,就开始思考中国历史上武王伐纣与同时期墨西哥等地兴起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提出距今3000年前可能已有大批被周打败的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甚至在墨西哥建立起国家。我国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也曾提出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后来郭沫若、卫聚贤也相信殷人东渡美洲,而房仲甫在研究了有关考古新发现和部分文献资料之后,认为殷人确曾航渡美洲,到了墨西哥。近年来,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从美洲出土的青铜人头像、玉器等阐明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
 
  上述基于文献考据美洲与古代中国的关系,虽然观点奇特、论证多元,但由于缺乏实物资料的支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从目前来看,也许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实证方法是最终解决这个国际性学术课题的主要途径。
 
  其实,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早就开始关注美洲与古代中国的关系。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中国文明与中美洲文明的相似性。他认为,中国文明和中美洲文明虽然起源不同,但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他把这一整个文化背景叫作“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并从萨满教、古文字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前述美籍华裔学者许辉从历史年代、文物、宗教、文字符号及遗传基因等方面,对泛太平洋中国与美洲文化进行了对比介绍,揭示了两者在多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点,而这些相似或相同点似乎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巧合与同构,属于文化间的联系。彝族学者刘尧汉在考察我国彝族太阳历和美洲土著印第安部落玛雅人太阳历的基础上,揭示了源出远古羌戎“虎历”的彝夏太阳历同崇虎印第安部落的玛雅十八月太阳历所具有的共性,进而说明亚、美两洲远古文化间存在着一定关联。
 
  既然远古美洲文化与亚洲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美洲土著是否来源于亚洲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考古人类学来看,美国学者R·M·昂德希尔在《红种人的美洲》一书中指出,南北美洲都没有发现从类人猿到上腭骨突出、眉弓大、头颅小的“半人类”的长期发展迹象,也没有发现人类在灵长目中的近亲巨猿化石。由此可以断定,印第安人历史的第一幕不是从新大陆开始的,他们的祖先一定是外来的移民。根据人种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印第安人属于蒙古人种(黄种人),那么它来自亚洲就无疑问了,问题在于蒙古人种是以何种方式到达美洲的?目前,对其解释有陆桥迁移说和漂流说两种说法。
 
  陆桥迁移说认为在第四纪冰盛期时,由于海平面急剧下降,使得白令海峡耸出海面形成大片陆地,连接起了东亚东北部和北美西北部,成为东亚、北美大陆之间的天然大陆桥,亚洲的一些猎人在追逐猎物时,从这一通道进入了美洲大陆。考古学家从石器形制与技术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很多证据。1925年,美国考古学家纳尔逊在蒙古戈壁发现了一种楔状石核,后来又在阿拉斯加发现了相同的石器。1939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在中国新疆和哈尔滨也发现了这样的石核。1972年至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附近发现了多件楔状石核。这些石核与美洲所发现的石核不仅外形相似,而且加工方法和加工步骤也相同,甚至连加工的细节也完全一样。将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的材料联系起来,有人便得出如下结论:在2~3万年以前的冰河时代,一批古代猎人从中国的华北地区出发,经过下述路线,即北京猿人遗址→许家窑→萨拉乌苏→峙峪→虎头梁,然后经我国东北至西伯利亚,最后到达美洲阿拉斯加和其他地方。
 
  最近中俄两国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通过考古发掘已经寻找到了人类从东北亚向北美洲迁徙的一些足迹,证实了陆桥迁移说的正确性,从而使得对这个世界之谜的解释走出了假说时代。关于这些考古新发现的解读,吉林大学冯恩学撰文指出“我国是蒙古人种的起源地,东北亚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种应该是从我国中纬度地区向北迁移扩散后发展形成的。从中国向楚科奇地区迁徙的主要路线有两条,第一条是内陆大河路线,第二条是海岸路线。第四纪最后冰期时期生活在楚科奇地区的人们凭借陆桥与群岛向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迁徙。”最近,曾长期旅居墨西哥的学者吕宇斐撰文指出,除了从考古学上证明东亚人种大迁徙之外,还有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也在交叉证明东亚人种和美洲人种之间的密切关系。
 
  除了北上白令陆桥进入美洲这一主要的通道之外,南下通过漂流的方式经东南亚、太平洋诸岛进入中南美洲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香港中文大学的邓聪先生通过对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与传播的研究,认为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发源于中国的楮树皮无纺布技术自南中国经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这正是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最生动的反映。尽管树皮布文化传播较之东北亚的人群迁徙时间偏晚,但它是南部蒙古人种海洋扩散最重要的特征性代表之一,与东北亚旧石器晚期楔型石核的角色完全可以媲美。
 
  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关于美洲与古代中国间的交流或者说玛雅人的起源这一世界性课题,虽然各家观点迥异,甚至针锋相对,但在某些问题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肯定属于蒙古人种,东亚人的后裔。旧石器时代末期,完全进化成熟的东北亚晚期智人,追踪着那些沿着冰盾迁徙的大型动物跨过白令陆桥进入了美洲大陆。然而,北美洲西北部的寒冷环境迫使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继续向南迁徙,进而到达中美洲北部。适宜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使这些东北亚移民部落终于定居下来,而他们从东北亚带来的各种生活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的后人在中美洲生根发芽、繁衍不息,创造出了可与四大文明古国相媲美的奥尔梅克、玛雅、萨波特克、特奥蒂瓦坎和阿兹特克文明。
 
  当然,这只是学者们初步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相信,中国和美洲各国今后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开展双方包括考古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学者和学生间的互访,尤其是组织中国考古学家到美洲进行考古发掘,获得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对于加强当今中国和美洲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和美洲之间的文化研究都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AD位1

相关推荐

司马懿出生的故事

民间故事

考古新文献材料带动秦汉文学研究

考古随笔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考古现场

《狂鼓史渔阳三弄》故事的原型

民间故事

巾舞―“梦回大唐”系列

考古百科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都邑 礼乐 金玉

下一篇:中原之中--光荣绽放的庙底沟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