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学术 >

虚拟分区及考古调查、勘探记录方式的探索――手持GPS测量在考古学调查、勘探中的实践与思考

分享 108120

分享

    从2009年开始,为实施国家文物局课题――“信阳地区先秦城址考古学调查”,我们陆续对黄国故城、城阳城等城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学调查、勘探。同时,按照课题的任务的要求,结合现代测绘技术,对此类城址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一种 “虚拟分区”的记录方式,对手持GPS测量在考古学调查、勘探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与思考,积累了大遗址工作经验。

 

    一、课题任务与现实困境

    信阳地区先秦城址尚未进行过系统的科学测绘、调查与发掘,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因此,作为完成课题的第一步,首先需要对城址进行测绘、调查、勘探,确定城址的范围与布局,为城址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如何记录勘探发现的遗存是我们遇到的棘手问题。以黄国故城为例,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现代建筑众多。12名探工平均每天1000个探孔左右,如何能保证有效、实时记录勘探信息呢?

    无论是采用传统的皮尺测量,还是精准的电子全站仪测量,都不能够准确、快捷地测绘遗存。传统测量方法误差大,不能快速成图;全站仪虽然在测量精度和快速成图方面有优势,但需频繁架设、转站,携带也不方便。这两种方法都不能适应大面积勘探中遗存大量出现,准确、快捷测绘的需要。

 

    二、虚拟分区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按《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在利用已有测绘成果和现代科技的基础上,我们引入“虚拟分区”这一概念,使用手持GPS进行测量,达到了高效、相对准确地进行考古测绘的目的,为今后大规模遗址的调查、勘探工作积累了经验。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建立遗址坐标系统及测量控制网。由于遗址分区也仅是图纸上的分区,故称“虚拟分区”。主要包括以下5点:

    1.使用矢量化的大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2.敷设控制点,建立遗址坐标系统;3.合理进行遗址分区,建立测量控制网;4.正确设置参数,使用手持GPS进行测量;5.使用相关软件处理GPS数据,绘制成图。

    建立遗址坐标系统及测量控制网

    全要素地形图辅以必要的控制点即可建立虚拟分区的测量基础。首先需敷设必要的控制点,然后将地图矢量化,使用软件对遗址进行分区,建立精确的测量控制网。以黄国故城为例,我们首先建立城址的坐标系统,并与所用地图的坐标系统关联。总基点设在城址西南约1.1千米处,遗址分为63个400×400米区,每个区布设10×10米的探方。

    设置GPS参数

    本次所用手持GPS接收机定位精度±3米,只需输入相关参数即可实现后台坐标转换,建立遗址坐标系统。实际应用中可参照城址矢量图的坐标数据校正GPS实测数据,正确设置投影方式、偏移量、中央经线等参数,直至实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一致或十分接近。至此,我们完成了遗址坐标系统与WGS-84坐标系统的关联,也完成了遗址坐标系统的建立和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调查、勘探方法

    我们首先对城址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城址的保存状况,为勘探方案的制订提供基础。遗址勘探方面,城墙、城壕等长距离遗迹,大体沿遗迹走向,每隔10米打一组探孔,以确定其宽度;其他城内遗迹的勘探,则采用每隔10米等距错列布孔的方式进行普探。发现遗迹,则加密探孔,探出其形制和走向。

    记录方法

    起先,我们采用完全记录法,第一步,每个探孔都记录三维坐标、堆积状况。这样,不是每个测量点都跟遗存相关,有的遗迹边缘还处于两个测量点之间。需在第二步绘制遗存分布图时剔除与遗存无关的测量点,然后第三步是根据记录连点成线,最终经校正才可绘制完毕。

    我们经过思考与探索,采用了遗存记录法,只有与遗存相关的探孔才记录。这样可略去第一步、第二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弥补不完全记录的缺憾,我们又引入 “标准孔”(编号为“BK”),用以了解每个区、遗迹及其周围的堆积情况,基本完善了网状记录结构,尽量全面地记录调查、勘探区域的堆积状况。

    测量数据标注

    测量数据主要有手工标注和计算机成图两种方式。

    1.手工标注

    手工标注涉及遗址坐标系统,需将测量数据按一定换算规则计算出来。按上述分区及探方编号规则,分区号用两位数表示,探方用四位数表示。举例来说,BK18,遗址坐标数据为X=318.94,Y=2088.29,换算法则及标注方式如下:分区号的十位数为X值除以400的商数加1,个位数为Y值除以400的商数加1,即16区。探方编号则与分区规格密切相关,编号前、后两位为Y值、X值除以400,分别取余数的百位与十位数,即0831。那么,BK18的位置可表述为16T0831。

    2.计算机成图

    计算机成图按使用软件的不同,方法有多种,总体来说要较上述方法简单。我们一般将GPS所测数据导入随机附带的GIS OFFICE软件,经坐标转换后输出为*.dxf文件,用AutoCAD打开,将数据粘贴到城址矢量图中。经过与手工标注校正后,即可连线成图。

 

    三、相关问题探讨

    遗址分区及探方编号

    分区规格要在符合布方要求的前提下,按遗址大小及实际工作需要设置。我们采用400×400米,这是考虑了布设5×5米探方的需要。若只采用10×10米的探方规格,则分区可采用800×800米、900×900米等规格。

    至于分区编号,则涉及测量数据的手工标注。还举黄国故城BK18例,根据分区编号及坐标数据,很容易算出该点位于向北第1个区、向东第6个区。黄国故城的分区编号方式是一种被实践证明的方便手工标注的方式。其他分区编号方式标注的位置虽然不会变,但频繁的转换、加减数据,极易混淆。

    上述探方编号不是从零开始,需将偏移量在实际数值的基础上加上探方规格所确定的探方边长数。我们建议采用上述黄国故城的探方编号方式,以方便测量数据的换算及标注。

    全站仪的有效使用

    GPS信号如遇建筑物、大面积水域,测量精度会发生较大偏差,夯土基址等重要的遗迹现象,需要精确的定位测绘,这种情况下全站仪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重要遗迹的测绘以及有障碍物影响测量精度的情况下,应当使用全站仪测量。

    GPS精度

    除参数设置外,提高GPS的精度甚为关键。近年来,GPS RTK在工程中普遍应用,由于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而非手持GPS的伪距测量,实时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携带也方便。2012年以来,我们也采用了GPS RTK,带来了记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由于精度高,手工标注的参照作用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省去繁琐的计算,直接进行计算机标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随着GPS RTK的价格不断降低,在考古工作中的普及指日可待,而手持GPS在单个遗址精确考古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则会不断降低,甚至被取代。未来,GPS RTK与全站仪相结合的测绘、记录方式必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中国文物报》2012年10月26日7版  作者:作者:武志江 丁新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AD位1

相关推荐

司马懿出生的故事

民间故事

考古新文献材料带动秦汉文学研究

考古随笔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考古现场

《狂鼓史渔阳三弄》故事的原型

民间故事

巾舞―“梦回大唐”系列

考古百科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以WEB和3S技术为支持的南水北调禹州段考古区域系统调查取得初步成果

下一篇: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墓地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